金鞭美少年之六・居隈孟家
關於“蜀鹽禁獄”
****** 详文如下 ******
蜀盐,出自蜀地的井盐。“蜀盐禁狱”是京城百姓们给一个特别事件起的别名。因为在这个事件中,吃了亏的多数人是京城里的市井布衣百姓。 京兆尹的大牢呜呜泱泱地忙乱了好大一阵子。 衙门口都快被喊冤的百姓们挤塌陷。
从开始封禁小报起,直到封禁春宫图后,这一事件前前后后闹腾了近一年半。
“禁狱”的第一阶段是封禁小报。
身处锦绣繁华的盛世中,士庶们的生活基本上安祥自在。 肚子饱了,身上暖了,京城里的中下层小官吏们和市井小民们,在饭后茶余,喜听一些朝堂上和社会中的奇闻轶事。 一种 “日出一纸” 的玩意应运而生,被朝廷称为 “小报”。
因为是印刷在粗糙黄纸上的“日出一纸”,出报的成本很低。上面可载官道来的布告、一两行斜路来的消息,明道上来的、暗道上来的、真的、假的,甚至还有打油诗。相较于官方送到各府邸间的 “邸报” 和不定期公布的“朝报”,小报快捷、犀利、讥讽、幽默。 短短几句话却往往能蛊惑人心。 编撰小报的人生活于市井中,非常清楚平民们的喜好。主编和排板人都是见识过正式的邸报格式的人。 进而小报上的语气、用笔和格式皆类似邸报。 许多不明真相的小官胥吏们甚至以为,这就是简易版的 “邸报”。
市井百姓但凡识得几个字的,都可以搞到一纸坐在树荫下或太阳地下读。独自读,聚众读,默读,朗诵,怎样都行。路边卖烧饼、包子、馒头的小商贩们还喜欢用废报纸垫食物。小报深受中下层官吏和百姓们的欢迎。
在本時維空間中的本朝,报纸分为邸报、朝报、小报。 “邸报” 除了定期送至地方各州府的 “府、邑”、各节度使的衙署外,还发送到京城中的私人府、邸(第)。 本時維空間中的本朝,被疯传为 “唐疆宋制”,虽然多数人并不明白为什么是“唐疆宋制”,可既然有人说是,权且是。按本朝的礼制,亲王们、藩王们、郡王们在京城的私宅,称为 “府”。 贵族和三品以上重臣的私宅为“邸”或“第”。武勋贵族们的私宅喜欢用“邸” 字。位高权重的文臣们则喜欢选则文雅的“第” 字。第,即为“及第”的第。 其余的官吏们顶多用个“宅”字。 包括圣人封赐给出嫁的公主们的私宅,也只能为“某某公主宅”。
京中老百姓中的富裕大户们,大门匾额上绝对要避开 “府、邸、第” 三字。怕失礼,怕招盗,怕麻烦。京城百姓们代代有心理阴影:“露富易招灾”。院里室内多么奢华不论,围墙的高度、门柱的颜色、房屋的尺寸,尤其是大门匾额上的名称,决不能出格。 懂事的商贾们还喜欢在店铺门匾额上,请大师们、老神仙们、名家们帮助起个雅致的带有“馆”、“斋”、“居”、“房”、“舍” 、“轩”、“楼”、“阁” 等字样的店铺名。比如,“庆丰包子店”在本时维空间的本朝的京城里,绝不会叫“包子店”。而是叫“庆丰食斋”。听上去矫情,可京城的商贾们就迷信这个。附庸风雅乃本朝的风气。当微官胥吏们和平民们,包括一些谨慎习惯了的中级官宦们,告诉外地亲朋们自家私宅的地址时,一般只用某坊某巷某号。
本朝中,藩王们的领地,被习惯地称为 “邑”。就是通常封赐时常说的“食邑多少多少户”的“邑”。去信上,包括每月外发的邸报综卷上一定会写明 “至某某王邑府”。
至于有那种特别爱显阔的缙绅士大夫们,甭说还颇有几人,要是喜欢在郊外山里或外地老家郡县镇里给自己弄个显赫的某 “府”,朝廷并不在意。但这种没有入册的野鸡府邸,照样得不到朝廷“邸报”。简称“缙绅”的是何许人也?因某种原因在家闲赋的士大夫。士大夫们最讲究规矩,绝对会躲避让人抓住僭越的把柄。这种人在山间水边的别墅,多爱称为什么山庄或什么小筑。
“朝报” 是在朝中官僚们的审批后,不定期的在街头巷尾公布的告示。 如果说邸报是内部文件,朝报则是朝廷的官方公告。 无论是邸报还是朝报,一定要经过有关部门的上报和审查。这个“有关部门” 叫 “进奏院”。
本时维空间中的本朝,天下被划为二十四 “道”。 一个道由相邻的几州或十几个州组成。 每道在京城中有一个 “驻京办” 一类的机构, 名为 “某某邸”。 比如,蜀地的驻京官署为 “西蜀邸” 。 “西” 包括古蜀地及以西地区,接壤吐蕃。 这些官邸归进奏院管辖。
地方官员们通常将本道内的消息,每日综合分类传递到京城中代表本道的那个邸。 比如蜀中之事,先要由西蜀的益州节度使衙署,每日综合整理后,汇报至京中 “西蜀邸”。 收到汇报的当天,呈至进奏院。 进奏院分捡后,如果事情确实紧急,当天急速呈报主管军政的东、西二府,或直达天听。如果事情并不紧急,一般是来日呈报给东府或西府。
总之,“进奏院” 乃是收集各地第一手材料的消息聚集处。 有分捡消息轻重、核实消息来源、上报东、西两府的责任。 同时,也担任编撰邸报、朝报的责任。 当消息传递上去后,如何编撰邸报、朝报的内容,却要等候东府 “中书省政事堂” 定下的格调。只有在宰辅大臣们的商议后,进奏院才能得知,哪些细节可以写进邸报;哪些根本不可以公之于众。不可公布的,就一定是 “朝廷机密”。
小报类似民间的转单,不受进奏院的制约。比如最终引起的 “蜀盐禁狱”的导火索,就是因为某通常传播军政消息的小报嘀咕了一句:“蜀中民乱。官军平乱无力。转运道路有碍。 籴盐、茶。” 它提到此事时,蜀中有较大民乱的邸报,还没有下发到京中的 “府、邸、第” 。 而住在狭巷中的底层小官胥吏们和庶民们,人人皆知。本朝正朔不过三十几年。京中庶民们对兵燹战乱仍然记忆犹新。许多人在得到消息的第一时间内,就将消息传播给亲朋好友。于是,家家开始紧急囤集盐茶。一天后,京城市面上的盐、茶、米售罄。 两天后,京畿地区的盐、茶、米售罄。临近的几个州也被波及。
对于小报传谣一事,朝廷不是不知道。是屡禁不止。比如在晤德十年冬,镇西北军的中军大帐尚在途中,先锋部队刚刚到达西北前线,便中敌方埋伏,遭到猛烈突袭,损兵折将。在进奏院得到消息的当天,京城中的部分百姓已经得知官军的败绩。当天,当圣人得知,京中百姓们比圣尊还要早得知败绩消息后,愠怒。下旨西北平叛消息不再经过进奏院分拣,直接送往西府(枢密院)。同时下旨中书颁发诏令:“苟撰造事端,妄作朝报,累有约束,当定罪赏 ” 。 朝廷诏告天下,编撰小报非法。多次警告后,累约而不改者罪加一等。
私撰小报的人们当时有所收敛。战事过后不久,京城中的小报又恢复了常态。 民众大有需求,底层不少人倒腾这玩意多少能赚一点薄资。何乐而不为?私撰者心知肚明自己笔下的东西多有不实之处或者就是为了耸人听闻。编撰时往往用笔名,或者根本不署名。有些小报像是传单,而有些版面搞的像是邸报,尤其是专门报道军政消息的小报。 朝廷越是要禁的东西,越是能引起人们的好奇心。 各类小报的花样越禁越多。
“蜀中民乱” 一事成为朝廷大幅度整治京中小报的契机。 蜀中民乱,起因是盐茶税收制度、收售制度,以及转运渠道的改革。其中官吏们的腐败早就引起了百姓们的不满。 开始时只是零散地区的小型民乱。各地方政府镇压下去。后来,有人带头串联,民乱幅度增大,成为一股强大的势力。当地官衙失控。不得不报告朝廷,恳求派兵增援。
按圣人的原意,是要先派一位钦差大臣去领导调查起因,安抚民心并“与乱民代表商榷” 解决。先礼后兵。朝中大臣们得到有民乱的上报后,遵从 “臣僚章疏不许传报中外” 的规定,尚在朝议、分析、部署。不想就有小报已将此事流传到民间。
这事件的严重性,并不是小报先官方一步传递消息,而是泄露出了本不该流露民间的 “朝廷机密”。引起京城中市井庶民们的恐慌,不法商家趁机囤集。 圣人一觉醒来,市面盐茶售罄。 圣怒。怒的是此消息在西蜀邸接到蜀中上报后的当天,就以 “蜀中民乱。官军平乱无力。转运道路有碍。 籴盐、茶。” 流传于民间?怒的是私撰小报的团伙泄露了朝廷机密。
圣人将此次小报走露消息于上次西北战事那件事联系在一起,感到兹事体大。迅速批下奏劄。着京兆尹严查打击私撰小报者。但凡查出机密泄露渠道,参与者一律严惩:凡是听探、传报、漏泄朝廷机密者,一旦鞫实定谳,主犯责二十杖,流放两千五百里。 重犯加一千里。 从犯责二十杖,徒刑三年。 而向官方告发 “传报无根之语者” 的告首,可得赏银三十两。
随着京兆尹的调查,有许多进出各驻京邸和进奏院的小官胥吏们参与其中。 “蜀中民乱” 虽然不是无根之谈,但 “泄露朝廷机密” 却是非常严重的罪行。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严格查办泄露朝廷机密者的过程中,牵连到各类小报的编撰者们。诸如为桃色小报有偿修改文字的孟奭。
此为 “蜀盐禁狱” 的第一阶段。 至于后来如何牵连到第二阶段的春宫图一事上,个中情形颇为复杂。第二阶段是由大理寺鞫、谳。
“雁南飞”五子中的崔郎,在蜀中民乱初起时,是进奏院西蜀邸的中层进奏使。极有泄密嫌疑。鞫,非也。他不可能是泄密者。蜀中民乱的消息传入进奏院之前,他已在家中丁忧。然而,崔郎最后被定谳为私撰某小报的 “主犯”。流放两千五百里。他私撰的小报,名为 “日日桃夭”。崔郎是第一批被流放的人。 也是 “蜀盐禁狱” 一案中,因为小报之过而被揪出的人中,官位最高的一位。
孟奭因为帮助 “日日桃夭” 改编过文字。他在封禁小报的审理过程中,却被京兆尹无罪释放。他不过是偶尔帮助有偿修改文字,连个从犯都算不上。 他的文字,按崔郎的话,是写春色不见春字,损人的话隐于雅言之中,以赞瞒贬。而且是 “一字百金”。这后一条说的是不给钱不干活,还要的特贵。他是京中小名人,诗、画俱佳。多有上层人士出面说情。京兆尹这边,面子还是会给的。
可是,无罪释放三个月后,他却“二进宫”。后一次进的是大理寺牢狱。 此番的罪名之一是用春宫画筹资,资助蜀中叛匪。做实这一罪名的是他的一幅 “听雨止绣” 图。这幅“三尺”挂幅曾被赠送于一位与乱军首领有亲戚关系的蜀女。据说,蜀女将这幅画倒卖出去。几经倒手后,居然被售出上万两银子。还听说,这万两银子后来成为乱军的一部分资产,用以购买武器装备。
几年后朝廷复查蜀中民乱一案时发现,民乱初起时,乱民们是乌合之众。多数乱民用的是锄头、镰刀、扁担、粪叉。大部分的制式武器是在攻占了数州,夺取了守军的武器库之后才得到。不排除守军中多有倒戈的校卒。
“听雨止绣” 原本一直在贾大侃死不肯相认的小娘屋中。由于 “刘夫人流” 名声日高,贾家翁贪财,悄悄将那幅“孟大皕”真迹卖给了某一位收藏家。至于后来到了何人之手中,贾家父子都不清楚。贾家大娘子为了除掉那个碍眼的“狐狸精”,趁蜀中民乱之际,硬是编造出了那女子与乱军中的一位首领是亲戚。那女子原是蜀人不假。但亲戚关系纯属谎言,没有任何证据。起初,贾大娘子将蜀女告到了京兆尹。 因为不属于小报案,京兆尹将人送交给大理寺。
后来,蜀女在百般无奈之下,承认用卖画的钱接济了蜀中的某亲戚。 但是坚持否认亲戚是乱军的首领之一。由于蜀中一时间极其混乱,大理寺不得不将贾家翁和蜀女押到牢中。 贾家翁年岁已大,受不得折磨。 孝子贾大侃决定替父坐牢。最后,他和孟奭被关在同一牢房中。
孟奭、贾大侃、蜀女一案的结果是,孟奭因为出言淫秽,画作淫秽,举止轻浮,被重判流放两千里。明显的有人构陷。贾大侃因为是替老父受刑,考虑到他的孝心,被判杖二十杖,徒刑两年。蜀女却被做实了亲戚是民乱首领之一。她作为奸细,被判死刑。蜀女至死否认亲戚是民乱首领之一。尽管亲戚与传说中的首领同名同姓又同乡。
崔郎、孟奭、贾大侃、蜀女的案情中均含有大量不实之处。但在当时的情形下,京兆尹和大理寺都采取了视而不见。崔家、孟家和贾家都是倾家荡产地营救他们。 欠了陶府的人情,欠了杨侯爷的人情,欠了卢氏的人情,欠了封十二爷的人情 …… 欠了许多人的人情,却都没有能够成功营救出他们其中的任何一人。
朝廷后来复查时确定,四人的案情均是冤案。可惜到那时,蜀女已经被斩首;孟奭在流放途中病逝;贾家翁听到儿子的判决后,激怒之下喷出一口老血,当场断气。
何人如此陷害孟奭,硬要将 “婉约春” 与春宫图联系在一起?隐藏颇深的秘密和后面的阴险推手,是在十几年后,由当时进京赶考的孟俭,在一群友人的帮助下,一点一点地挖掘出来。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 居隈孟家(完)******